
湖北2015年高考語文復習規(guī)范訓練九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湖北高考網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語文復習規(guī)范訓練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指定的句子。(10分)
余既以罪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莫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出營職,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擊柝,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鹽米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斗升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故也。(選自蘇轍《東軒記》)
(1)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3分)
譯文:
(2)莫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3分)
譯文:
(3)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斗升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故也。(4分)
譯文:
答案 (1)我到這里,其中的兩個人正好都卸職離去,事情都交給了我一個人。(得分點:“其”“適”“委”)
(2)晚上回來,筋疲力盡,就昏昏沉沉地睡著了,不知道夜晚過去白天已經到來。(得分點:“莫”“輒”“既”)
(3)這樣以后才知道顏回心甘情愿于貧窮卑賤,不肯謀求一斗一升的俸祿來養(yǎng)活自己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它妨害了學習的緣故啊。(得分點:“然后”“所以……者”“良”“害于學”)
參考譯文
我因為獲罪已經被貶謫監(jiān)察筠州的鹽酒稅,鹽酒稅的事務過去用三個官吏一起去做,我到這里,其中的兩個人正好都卸職離去,事情都交給了我一個人。我白天就坐在市場上處理賣鹽、賣酒、交易豚魚的稅收事務,與市場上的買賣人爭尺寸的小利,來盡自己的職責;晚上回來,筋疲力盡,就昏昏沉沉地睡著了,不知道夜晚過去白天已經到來。早晨就又出來盡自己的職責料理工作,最終不能夠在所謂的東軒安閑地生活。每天早晚從它的旁邊出入,看到它,沒有不自己啞然失笑的。
我從前年紀小的時候讀書,私自曾經奇怪顏回用竹器盛飯,用瓢飲水,在簡陋的街巷居住,別人不能忍受那種苦難,顏回不改變自己的樂趣。我私下認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做個看門打更的小差事還是可以養(yǎng)活自己,而且對學習也沒有妨害,何至于困窘受辱貧窮自己吃苦到這種地步呢。等我來到筠州,每天為鹽米這些瑣事辛勤操勞,沒有一天的休息。雖然想拋棄塵俗的瑣事,擺脫繁雜事務的束縛,回到那能修養(yǎng)道德品質的場所去,卻每每被事務纏繞而不得不這樣,這樣以后才知道顏回心甘情愿于貧窮卑賤,不肯謀求一斗一升的俸祿來養(yǎng)活自己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它妨害了學習的緣故啊。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指定的句子。(10分)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云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xiāng)里。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fā)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戰(zhàn)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注]東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xiāng)里舊婚,為監(jiān)營謁者,統(tǒng)兵馬,足以為主。若后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咨,將家屬俱與朗往焉。(選自《三國志•司馬朗傳》)
注 宗:宗族、宗室。
(1)以四方云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3分)
譯文:
(2)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xiāng)里。(3分)
譯文:
(3)此乃四分五裂戰(zhàn)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東黎陽。(4分)
譯文:
答案 (1)因為天下各地紛亂如云,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本縣。
(2)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xiāng)。
(3)這里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zhàn)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xiàn)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
參考譯文
司馬朗字伯達,是河內溫地人。這時董卓遷移天子改都長安,董卓仍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當向西遷移,因為天下各地紛亂如云,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本縣。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xiāng)。他回到故鄉(xiāng)后對父老們說:“董卓犯上作亂,被天下人仇恨,這正是忠臣義士發(fā)奮有為的時候。我們郡和京城境界相連,洛陽城東面有成皋,北面毗連黃河,天下興起義兵的人們如果不能前進,那情勢必然使他們停留在這里。這里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zhàn)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xiàn)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黎陽有軍營,趙威孫過去同我們鄉(xiāng)里有姻親,擔任監(jiān)營謁者,統(tǒng)領軍隊,足可以做我們的首領。如果以后有變化,再慢慢觀望也不晚。”父老們留戀故土,沒有跟著司馬朗遷走的;只有同縣的趙咨,帶著家眷一起和司馬朗遷往黎陽。
3.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指定的句子。(10分)
劉殷,字長盛,新興人也。殷七歲喪父,哀毀過禮,服喪三年,未曾見齒。時人嘉其至性,競以谷帛遺之。殷受而不謝,直云待后貴當相酬耳。
司空、齊王攸辟為掾,征南將軍羊祜召參軍事,皆以疾辭。同郡張宣子,識達之士也,勸殷就征。殷曰:“當今二公,有晉之棟楹也。吾方希達如榱椽耳,不憑之,豈能立乎!吾今王母[注]在堂,既應他命,無容不竭盡臣禮,使不得就養(yǎng)。”宣子曰:“如子所言,豈庸人所識哉!而今而后,吾子當為吾師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財,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識如此,何慮不得為公侯妃,而遽以妻劉殷乎!”宣子曰:“非爾所及也。”誡其女曰:“劉殷至孝,兼才識超世,此人終當遠達,為世名公,汝其謹事之。”(選自《晉書•列傳第五十八》)
注 王母:曾祖母王氏。
(1)時人嘉其至性,競以谷帛遺之。(3分)
譯文:
(2)殷受而不謝,直云待后貴當相酬耳。(3分)
譯文:
(3)姿識如此,何慮不得為公侯妃,而遽以妻劉殷乎!(4分)
譯文:
答案 (1)當時的人贊賞他天性孝順,競相贈給他谷米絲帛。(得分點:“嘉”“競”“遺”)
(2)劉殷都接受并不推辭,只是說等以后富貴了報答他們。(得分點:“謝”“直”“酬”)
(3)像這樣的姿色見識,還擔心不能做公侯的妃子嗎?(你)卻怎么急著把她嫁給劉殷呢?(得分點:“資識如此”為狀語后置,“遽”“妻”及大意對)
參考譯文
劉殷,字長盛,是新興人。劉殷七歲喪父,居喪悲哀超于禮制,服喪三年,從不露齒而笑。當時的人贊賞他天性孝順,競相贈給他谷米絲帛。劉殷都接受并不推辭,只是說等以后富貴了報答他們。
司空、齊王司馬攸征召劉殷擔任掾,征南將軍羊祜征召他任參軍事,都稱病推辭。同郡張宣子,是個有見識,能洞達事理的人,勸劉殷接受征召就任。劉殷說:“當今這二公,是晉的棟梁。我正希望成為架屋承瓦的榱椽,不依靠他們,哪能成事呢!現(xiàn)在我家有曾祖母王氏在堂,一旦接受了別的使命,不由我不竭盡為臣之禮,就不能再親自供養(yǎng)。”張宣子說:“您所說的話,哪里是庸人所能懂得的呢!從今以后,您將成為我的老師。”于是把女兒嫁給他。張宣子是并州的豪門大姓,家中富有財產,他妻子生氣說:“我女兒年方十四。像這樣的姿色見識,還擔心不能做公侯的妃子嗎?(你)卻怎么急著把她嫁給劉殷呢?”張宣子說:“這不是你能考慮得到的事。”告誡他女兒說:“劉殷極盡孝道,再加上才識超世,這人終將大大地發(fā)達,成為當世名公,你應當好好地伺候他。”
4.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指定的句子。(10分)
先君為人醇謹,忠厚退讓,從不言人過矣。無老幼賢愚,皆服其長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嘗有與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艱難險阻,備嘗人間苦,不能以告人也。歲甲午,年二十一,補博士弟子。家貧,以授經為業(yè)。歲辛丑、壬寅間,始擔囊授徒廬江,歲一再歸,博奉金以活家口。頃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輒復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嗚呼,悲哉!(選自戴名世《先君序略》)
(1)無老幼賢愚,皆服其長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4分)
譯文:
(2)第其艱難險阻,備嘗人間苦,不能以告人也。(3分)
譯文:
(3)頃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輒復客于外。(3分)
譯文:
答案 (1)無論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賢能的還是愚笨的人,都嘆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計較。
(2)但他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嘗盡了人間的苦處,卻從不把這些告訴別人。
(3)近年來,在鄉(xiāng)里教授學生,然而生性不喜歡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
參考譯文
先君做人醇樸恭謹,忠厚謙讓,從來不說別人的過失之處。無論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賢能的還是愚笨的人,都嘆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計較。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紅過臉或是在人面前說話失言過。但他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嘗盡了人間的苦處,卻從不把這些告訴別人。甲午年,他二十一歲時,補官任博士弟子。因家里貧窮,以教授經書為職業(yè)。辛丑、壬寅年間,開始在廬江一帶背著口袋教授學生。一年回家兩次,博士弟子一職得來的薪俸用來養(yǎng)家糊口。近年來,在鄉(xiāng)里教授學生,然而生性不喜歡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F(xiàn)在竟然死在外面。唉,悲哀呀!
5.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指定的句子。(10分)
傅青主善醫(yī)。其鄉(xiāng)人王堯客都門,忽頭痛,經多醫(yī)不效,就診于太醫(yī)院某,按脈畢,命之曰:“此一月癥也,可速歸家料理后事,遲無及矣。”王急治任旋里。會傅入都,遇諸途,問王歸意,以疾告,曰:“太醫(yī)院某君,國手也,盍請治之?”王嘆曰:“仆之歸,從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駭曰:“果爾,奈何?試為汝診之。”按脈良久,嘆曰:“彼真國手也,其言不謬。”王泫然泣曰:“誠如君言,真無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緩[注]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謂曰:“汝疾無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則不任功,不愈亦不任過,試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歸家,遍覓健少所用舊氈笠十余枚,煎濃湯,漉成膏,旦夕履之。王歸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尋至都見傅,喜慰異常。更謁某,某見王至,瞿然曰:“君猶無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嘆曰:“傅君神醫(yī),吾不及也。吾初診汝疾,乃腦髓虧耗,按古方,惟生人腦可治,顧萬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舊氈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謂非為鄙人所誤耶!醫(yī)雖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為兒戲也,吾尚敢業(yè)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閉門謝客,絕口不談醫(yī)矣。(選自《清稗鈔•傅青主善醫(yī)》)
注 和、緩:春秋時期秦國兩位名醫(yī)的名字。
(1)太醫(yī)院某君,國手也,盍請治之?(3分)
譯文:
答案 太醫(yī)院里某先生,是全國第一流的醫(yī)生,為什么不請他治病?(得分點:“盍”,兼詞,相當于“何不”,譯為“為什么不”“怎么不”,或者直接寫“何不”;“國手也”,判斷句)
(2)誠如君言,真無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緩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4分)
譯文:
答案 如果確實像您說的那樣,我真的沒有活著的希望了。不過您久負名醫(yī)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嗎?(得分點:“誠”,譯為“如果確實”;“著和、緩名”,譯為“有著和、緩那樣的名望”;“乃”,副詞,譯為“竟然”“卻”“反而”;“生死人而肉白骨”,“生”“肉”,均為使動用法,可意譯為“起死復生”“起死回生”)
(3)送王出,即乞休,閉門謝客,絕口不談醫(yī)矣。(3分)
譯文:
答案 太醫(yī)送王堯出門之后,立即請求退休,關上門謝絕求醫(yī)的人,閉口不再談醫(yī)術了。(得分點:補充主語“太醫(yī)”,“乞休”譯為“請求退休”“請求辭退官職”,“謝”譯為“謝絕”“拒絕”)
參考譯文
傅青主善于治病。他的同鄉(xiāng)人王堯寄居在京城,忽然患頭痛病,經很多醫(yī)生診治都不見效,到太醫(yī)院某醫(yī)生就診,那太醫(yī)按脈完畢,吩咐他說:“這病只有一個月時間了,你應盡快回家料理后事,慢一點就來不及了。”王堯急忙打點行李準備回家。適逢傅青主來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堯,就問他回家的原因,王堯把病情告訴傅青主。傅青主說:“太醫(yī)院里某先生,是全國第一流的醫(yī)生,為什么不請他治病?”王堯嘆息著說:“我回家,就是聽從他的吩咐啊。”于是將太醫(yī)說的話都告訴他。傅青主很吃驚,說:“如果真是這樣,怎么辦?讓我試給你診斷一下。”按脈很久,嘆息著說:“太醫(yī)他真是國手啊,他說的沒錯。”王堯流著眼淚說:“如果確實像您說的那樣,我真的沒有活著的希望了。不過您久負名醫(yī)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嗎?”傅青主又沉思很久,對他說:“你的病沒有救活的道理,不過我現(xiàn)在想到一個法子,治好了不算功勞,治不好也不承擔過失,試一試怎么樣?”王堯很高興,求處方。傅青主吩咐他回家去,四處尋找健壯青年使用的舊氈笠十多枚,煮成濃湯,過濾成藥膏,早晚服食。王堯回到家里,按照傅青主的方法醫(yī)治,病果然好了。不久他到京城見傅青主,傅青主非常欣慰。王堯又去拜見太醫(yī),太醫(yī)見他來,吃驚地看著,說:“你還活著嗎?”王堯把傅青主治病的做法告訴他。太醫(yī)嘆息著說:“傅先生真是神醫(yī),我比不上他。我當初診斷你的病,原來是腦髓虧損,按照古藥方,只有用活人腦才可以醫(yī)治,但是確實不能得到?,F(xiàn)在傅先生用健壯青年使用的多枚舊氈笠代替活人腦,真是本領高超,我比不上。如果不是傅先生,你早就死了,可以說不是被我耽誤嗎!行醫(yī)雖說是小本領,研究不精通,這簡直是把人命看作兒戲啊,我還敢從事這種職業(yè)嗎!”太醫(yī)送王堯出門之后,立即請求退休,關上門謝絕求醫(yī)的人,閉口不再談醫(yī)術了。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