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2015年高考語文沖刺專題訓練一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湖北高考網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語文沖刺專題訓練,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給力”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
孫自法
為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不遺余力、傾盡全力的著名力學家鄭哲敏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發(fā)展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他“給力”祖國,祖國給予他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殊榮。
1943年,鄭哲敏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電機系,次年轉入機械系。1946年,鄭哲敏所在的工學院回到北京清華園。同年,錢偉長從美國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在他的課上,大四的鄭哲敏首次接觸到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近代力學理論,錢偉長嚴密而生動的理論分析引起了鄭哲敏的極大興趣。1947年畢業(yè)后,鄭哲敏留在清華大學做錢偉長教授的助教。多年后,鄭哲敏回憶,錢偉長重視數(shù)學和物理等基礎學科對自己影響很大,使他確定研究力學的道路。
1948年4月,在錢偉長等人推薦下,鄭哲敏獲準入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一年后成為錢學森的博士研究生。在加州理工學院,鄭哲敏深受錢學森所代表的近代應用力學學派影響:著眼實際問題,強調嚴格推理、表述清晰、創(chuàng)新理論,開辟新的技術和工業(yè)。
1955年,鄭哲敏與錢學森師生倆相繼回國。鄭哲敏回國前夕,錢學森特地跟他談心:“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1956年1月,錢學森回國后,創(chuàng)建中科院力學所,鄭哲敏成為力學所的首批科技人員之一,任彈性力學組組長。在錢學森指導下,鄭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學學科。1984年2月,鄭哲敏接過錢學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學所第二任所長。
鄭哲敏最早期科研生涯主要從事熱彈性力學和水彈性力學的研究,回國后曾根據國家的需要從事地震響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因國家科研布局調整,鄭哲敏選擇高速高壓塑性動力學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時間內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從而拉開爆炸力學研究的序幕。
鄭哲敏在爆炸力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包括:一是提出流體彈塑性體模型,促進形成完備的爆炸力學學科體系;二是建立爆炸力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為武器設計與武器效應評估提供嶄新的力學基礎;三是開辟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關鍵技術領域,并發(fā)展水下爆炸及其與結構相互作用的理論,解決了重大工程建設核心難題。
鄭哲敏還通過對“瓦斯突出”的機理研究,認為“瓦斯突出”的動力來源于煤層瓦斯中含有的機械能。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鄭哲敏參與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學學科及相關科學規(guī)劃。他總體把握中國力學學科發(fā)展方向,積極倡導、組織和參與熱彈性力學、水彈性力學、材料力學行為、環(huán)境力學、海洋工程、災害力學等多個力學分支學科或領域的建立與發(fā)展。
在材料力學研究中,鄭哲敏提出的硬度表征標度理論,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并被廣泛引用,還以他與合作者的姓氏命名為C-C方法。引領中國力學發(fā)展的鄭哲敏為促進中國力學界與國際力學界的交融、提升中國力學國際地位等做出重要貢獻。
當前中國科技發(fā)展水平雖然有很大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鄭哲敏認為,學術界浮躁的風氣是制約發(fā)展的重要原因。“科研需要耐心?,F(xiàn)在,一些人都急于求成,沉不下心來坐冷板凳,這樣做出的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難有出色的成果。有的人急于要實效,不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最終會極大地制約整體科技的發(fā)展。”
在鄭哲敏眼里,現(xiàn)代科學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臘時代傳承下來的“自由探索”的精神。縱觀中國自身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傳承,“自由探索”精神相對薄弱,這也是造成中國科學創(chuàng)新不足的核心問題。要真正激活科技界的創(chuàng)造力,“自由探索”不僅僅是一種科學精神,也應成為一種人生目標。
鄭哲敏指出,中國當下的青年科研人員壓力很大,各種評獎評審、項目申請等,“把人搞得很浮躁,東迎西迎,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年輕人急功近利,必然影響到他們從事科研的決心。他呼吁盡快給青年科研人員減壓,把他們從浮躁的“包圍圈”中解放出來。
已89歲高齡的鄭哲敏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近年來,他將研究重心轉向海底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與安全性等方面,帶領相關研究團隊為國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資源能源的開發(fā)作貢獻,并指導有關課題組繼續(xù)進行爆炸與沖擊動力學研究。
(選自《中國新聞網》2013年1月18日,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 )
A.師從錢偉長、錢學森,鄭哲敏與力學結緣,國家的需要以及個人主觀的覺悟和努力,使鄭哲敏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力學研究中。
B.1955年,錢學森與鄭哲敏師生倆沖破美國的阻撓相繼回國,并且鄭哲敏回國源于錢學森的鼓勵,他們回國后都投入到祖國力學學科的建設發(fā)展中。
C.鄭哲敏早期從事熱彈性力學和水彈性力學的研究,回國后從事地震響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因國家科研布局調整,才開始爆炸力學研究。
D.鄭哲敏認為制約當前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原因在于學術界浮躁的風氣,主張科研需要耐心,要重視基礎理論研究,不要急于求成。
E.本文通過描寫鄭哲敏的語言、動作,勾勒了一位成果頗豐的、可親可敬的科學家形象,展現(xiàn)了一位科學家的風范,給人以啟迪。
解析 B項,錯在回國時間順序,“鄭哲敏與錢學森師生倆相繼回國”,鄭先回國,錢后回國。鄭回國不完全是錢學森的鼓勵,還有個人意愿。另外,“沖破美國的阻撓”文中無據。D項,“學術界浮躁的風氣是制約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E項,沒有動作描寫。
答案 AC
2.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概括了鄭哲敏院士的主要成就和獲得的榮譽,表達了作者對他的贊譽和敬佩之情??傤I下文,重點突出鄭哲敏在爆炸力學奠基和中國力學學科建設發(fā)展組織方面的貢獻。照應標題,點出題目的雙關意義,鄭哲敏在力學研究上的確“給力”。
3.請簡要概括鄭哲敏院士的主要成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提出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建立爆炸力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爆炸筑堤、水下爆炸、“瓦斯突出”的機理等爆炸力學應用領域取得重要成果。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參與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學學科及相關科學規(guī)劃;在材料力學研究中,鄭哲敏提出了硬度表征標度理論;促進中國力學界與國際力學界的交融。
4.鄭哲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強烈的愛國意識和崇高的使命感,有人認為是始終保持科研的熱情和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你的看法呢?請說說你的觀點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觀點一:鄭哲敏有著強烈的愛國意識和崇高的使命感。
留學美國,學成歸國,跟隨導師錢學森,大力發(fā)展中國力學。根據國家需要,曾從事地震響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又選擇高速高壓塑性動力學研究方向,并拉開爆炸力學研究序幕??傮w把握中國力學學科發(fā)展方向,積極倡導、組織和參與熱彈性力學、水彈性力學、材料力學行為、環(huán)境力學、海洋工程、災害力學等多個力學分支學科或領域的建立與發(fā)展。
觀點二:他始終保持科研的熱情和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他把“自由探索”的精神看作是現(xiàn)代科學精神的精髓,也作為一種人生目標,在力學研究領域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經歷就是實踐了這種精神??蒲行枰托?,要力戒浮躁。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此才在力學研究中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始終保持科研的熱情,耄耋之年的鄭哲敏還活躍在科研一線。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葉廷芳:解脫原罪
徐 虹
葉廷芳的故事講到這里已千鈞一發(fā)——
1942年夏的一個黃昏,浙西衢縣下葉村的居民全跑進山里去了。日軍從金華、龍游一帶殺過來,頃刻間遠處近處全是皮靴和馬蹄的聲響,還有古怪蠻暴的鳥語。葉廷芳全家躲進簡陋的小樓二層,將梯子抽了去。院門被粗暴地打開。他們覺得上牙嗒嗒嗒嗒撞擊著下牙,呼吸急促得像哮喘病人,整個樓板都隨著他們的顫抖而顫抖起來。那時候他剛滿6歲,之后的任何一次恐懼也沒有超過那一次的劇烈程度。偏偏這個時候,母親懷抱里的三歲的弟弟又因為口鼻處被捂得太緊而踢打哭鬧起來!
樓下的雞鴨飛跳撲騰幾下已被拔毛下鍋,豬也大吼一聲氣息斷絕,七八個手上沾了血的日本兵緊急燒火做飯居然沒時間殺人然后零亂地整隊離開。樓上的他們卻因為長時間姿勢停留在某一個造型上已如雕塑般僵硬……69年后的今天,已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我國卡夫卡研究權威的葉廷芳都無法形容當時經歷了一場怎樣的噩夢。“戰(zhàn)爭就這樣刻進我的骨頭,我在驚懼中開始早熟。”
戰(zhàn)爭的陰霾尚未退去,命運又跟他開了一個惡意的玩笑:1945年夏,他在一次玩耍中跌傷左臂,卻偏偏被一個庸醫(yī)誤治而斷失,還潰爛了九個月之久?;蛟S治療不幸的良藥是更大的不幸。在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農村,家族生計比一個失去左臂的孩子的內心感受更為重要。“我父親常常瞪大眼睛暴怒起來,罵道:當初你為什么不干脆死掉?!”他在家里被徹底孤立。正如卡夫卡曾經說的,“在自己的家里我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他從此背負起一生的“原罪”。
這是不是他與卡夫卡之間心息相通的隱秘通道呢?
葉廷芳在他所撰述的《卡夫卡:現(xiàn)代文學之父》、《現(xiàn)代藝術的探險者》、《現(xiàn)代審美意識的覺醒》等著作中這樣分析: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他父親對周圍的人包括子女動輒破口大罵,常威脅“我要把你撕碎!”他喜歡譏諷,“做這事對你要求太高了吧?”還常用最后通牒的語氣發(fā)布命令……這些都使卡夫卡厭惡、害怕、不安——他把父親看作一個暴君。他在《致父親的信》中寫道,“你坐在靠背椅上統(tǒng)治著世界。只有你的意見是正確的,其他人的意見都是發(fā)瘋的、不正常的……”
在葉看來,從卡夫卡的書信、日記和小說中都可以看出,他這個人自尊又自卑。重要的是,他時常追究自卑感的起因,把問題的根子歸結到父親那兒去……“這種負面情緒流露在他對自己作品的認知中。他認為他寫的東西,既不是這個,又不是那個,不倫不類,沒有價值,甚至晚年動了毀稿之念。盡管世人都說他是天才。”
但是至少,自卑比嫉妒或者邪惡要好。如果說,前者提供了由于不斷懷疑與否定而丟失自我、超越自我的兩個方向的可能性,后者卻并不著力于提升自我,而是帶著暴虐和邪念,吞并與侵犯自身之外的他者,它的實質是智力的懶惰、德性的放任。就此而言,上帝給了葉廷芳一次肢體殘缺卻靈魂完善的機會。
他的自信始于一次反叛。1950年,他父親強調缺錢不準他上學。“我從來沒有向父親提任何要求的膽量,只得一次次躲到暗處去哭泣。學校已經開課兩個星期了,我還照料著兩頭水牛……”但是那一次,他斷然在一個雪天穿上蓑衣、草鞋,挑著鋪蓋,跋涉45里進了城,從堂兄那里借了45斤大米,交了學費……
在中學期間,他的成績名列前茅。他學著用一只手把蛇皮做成胡琴。他編魚簍打魚,用尺畫線制圖,用刻刀“剪窗花”。他一邊否定一邊肯定,一邊猶疑一邊進益。他晨跑、冷水洗浴、騎車、游泳、歌詠,做正常人所能做的一切。在1956年考取北大西語系德語專業(yè)之前,他感覺自己已經置之死地而后生。
多年以后的1972年,葉廷芳在中國書店淘舊書時發(fā)現(xiàn)了德文版《卡夫卡選集》,從而開始了對這位西方現(xiàn)代文學之父的研究,此后一以貫之30多年。2008年他獲得歐洲名校蘇黎世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銜,這是德語國家最高的學術榮譽。最近他獲得國際歌德學會授予的“榮譽會員”殊榮。可以說,在中國,他引領著卡夫卡研究走向顯學。
(選自《中國青年報》,有刪改)
5.下列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作者通過敘述和描寫,形象地再現(xiàn)了日軍的侵掠給葉廷芳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戰(zhàn)爭給他帶來的恐懼刻骨銘心,也使他很快成熟起來。
B.戰(zhàn)爭的磨難和斷臂的不幸,是葉廷芳的兩段重要人生經歷。作者以此為切入點,探究葉廷芳的心路歷程及其對學術研究的影響。
C.文章對葉廷芳求學過程和學術成就的記敘,表現(xiàn)了他的心智聰慧、心理健康、意志頑強和他所達到的常人難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D.卡夫卡父親的粗暴、專制,造成了卡夫卡心理和性格的扭曲。他曾在給父親的信件和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對父親的不滿情緒。
E.本文敘議結合,在敘述傳主人生經歷的同時,結合傳主的學術研究,分析他是如何背負和解脫原罪的,展現(xiàn)了他的精神世界。
解析 A項,“使他很快成熟起來”有誤,原文是“我在驚懼中開始早熟”。D項,卡夫卡曾在“作品中表達了對父親的不滿情緒”,因文中沒有提及而缺乏判斷依據。文本中的“這種負面情緒流露在他對自己作品的認知中”,“這種負面情緒”指的是自卑感。
答案 AD
6.本文講的是葉廷芳的故事,卻有相當?shù)钠鶖⒓翱ǚ蚩?。作者這樣安排的意圖是什么?請簡要敘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在告訴讀者:葉廷芳與卡夫卡經歷類似,心息相通,但葉廷芳能擺脫心理缺陷,獲得靈魂完善;這些對他后來的卡夫卡研究有幫助。
7.“原罪”一詞原指人類生而俱來的罪過,是一切罪惡和災禍的根源。葉廷芳背負的“原罪”是什么?他為什么能解脫“原罪”呢?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肢體殘疾而成無用之人,是家族的累贅。(2)他能解脫“原罪”,是因為:他自卑,但沒有因此丟失自我,反而努力超越自我;他從反叛中獲得自信,并不斷努力取得了超越常人的成就。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