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交流群
湖北2015年高考語文考綱:文言文120實詞及例句翻譯(21-40)
湖北高考網(wǎng)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語文考綱文言文120實詞及例句翻譯。希望對2015年的高考生有幫助,祝大家復(fù)習順利!
21.非,fēi
(1)形容詞,不對的,錯誤的
例: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譯文:實際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如今退隱是正確的,而以前的做法錯了。
(2)動詞
①譏評,責難,認為不對
例: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劉開《問說》)譯文:認為自己正確,別人不對,這是世俗的通病。
②用在判斷句中,相當于"不是"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譯文:人不是生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
③無,沒有
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xué)》)譯文:站在高處招手,臂膀沒有加長,但遠處的人也能看得見。
(3)副詞
①多用在敘述句、描寫句中,相當于"不"
例: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xùn)汝子孫,使知前輩風俗云。(《訓(xùn)儉示康》)譯文:你不僅自己應(yīng)當履行節(jié)儉,還應(yīng)當用這個道理教育你的子孫,讓他們知道前輩的風俗啊。
②除了,除非
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赤壁之戰(zhàn)》)譯文:除了劉備以外,沒有可以抵擋曹操的人了。
22.復(fù),fù
(1)動詞
①回來
例: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左傳·僖公四年》)譯文:昭王遠行南方卻沒有回來。
②恢復(fù)
例: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師說》)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fù),(由這里)就可以知道了。
③回答
例:不敢出一言以復(fù)。(《送東陽馬生序》)不敢說一句話來回答。
④報復(fù)
例:(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fù)楚國。"(《左傳·定公四年》)譯文:伍員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報復(fù)楚國。"
⑤通"覆",遮蓋,蓋上
例:復(fù)之以掌,虛若無物。(《促織》)譯文:用手掌把它蓋住,覺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沒有什么東西。
(2)形容詞
①夾層的,雙層的。
例: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譯文:用紅羅做的雙層的床帳,四個角上都掛著香囊。
②繁復(fù),重復(fù)
例: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譯文: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現(xiàn),前面似乎無路可走了,可是走過柳樹茂密,山花鮮艷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個村莊。
(3)副詞,再,又,還
例:諸將吏敢復(fù)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譯文:各位將軍官吏如有再敢說應(yīng)當投降曹操的,就和這個書案一樣。
23.負,fù
(1)動詞
①以背載物
例: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譯文: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這兩座山。
②擔負,擔當
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衡量這兩個辦法,寧可答應(yīng)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
③仗恃
例: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秦國貪心,倚仗它的強盛,用空話來求取(我們的)寶玉。
④辜負,對不起
例: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實在害怕被您欺騙而辜負了趙國。
⑤背棄,違背
例: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實行了齋戒,也一定會背棄盟約,不補償給趙國城池。
?、薷采w
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登泰山記》)譯文:青蒼色的山峰上覆蓋著白雪,像明亮的蠟燭一樣,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名詞,失敗
例: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謀攻》)譯文:不了解對方,卻了解自己,勝敗(的幾率)各占一半。
24.蓋,讀音一:gài
(1)名詞
①車蓋
例: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譯文: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得高高的,(枝葉茂盛),像車蓋一樣了。
②器物的蓋子
例: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張衡傳》)譯文:蓋子高高的鼓起來,形狀像酒樽一樣。
(2)動詞
①遮蓋
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歌》)譯文:天像個帳篷,遮蓋著大地。
②勝過,壓倒
例: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赤壁之戰(zhàn)》)譯文:劉備是漢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過了當世之人。
(3)副詞
①表肯定判斷,原來是
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譯文: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裝打瞌睡,原來是為了誘敵。
②表推測性判斷,大概
例:未幾,敵兵果舁(yú)炮至,蓋五六百人也。(《馮婉貞》)譯文:不久,敵軍果然抬著炮來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4)語氣詞,用在句首,不譯
例: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譯文: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險只有兩次而已。
讀音二:hé
疑問代詞,通"盍",何,怎么
例: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譯文:技藝怎么(精湛)到了這種地步啊?
25.故,gù
(1)名詞
①緣故,原因
例: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zhàn)》)譯文:打勝了這一仗后,莊公問這次取勝的原因。
②事故,變故
例:鄉(xiāng)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報劉一丈書》)譯文:家鄉(xiāng)多有變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擔憂。
③舊交,老朋友
例: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譯文:你怎么和項伯有老交情?
(2)形容詞
①舊有的,原來的
例: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赤壁懷古》)譯文:那西邊的舊營壘,人們說是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
②衰老
例: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譯文:弟弟參軍走了,養(yǎng)母也死去了。時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顏也衰老了。
(3)副詞
①故意,特意
例: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多次前往問候,朱亥卻故意不肯回拜答謝。
②過去,從前
例:軒東故嘗為廚。(《項脊軒志》)譯文:(項脊)軒的東面曾經(jīng)做過廚房。
③仍然、仍舊
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戰(zhàn)》)譯文:逐級提升仍然少不了當個州郡的長官。
④本來
例:此物故非西產(chǎn)。(《促織》)譯文:這種東西本來不是山西特產(chǎn)。
(4)連詞,所以
例:故木受繩則直。(《勸學(xué)》)譯文: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會更直。
26.歸,guī
(1)動詞
①女子出嫁
例:后五年,吾妻來歸。(《項脊軒志》)譯文: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了。
②返回
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藺相如回國以后,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③歸還
例: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如果十五座城不能歸入趙國,請允許我把寶玉完好的歸還給趙國。
④歸屬,歸依
例: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譯文:江南的英雄豪杰都歸附到他那里。
⑤歸到一處,匯聚
例: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赤壁之戰(zhàn)》)譯文: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匯聚到大海一樣。
27.國,guó
名詞
①國家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如果不幸出現(xiàn)方圓兩三千里的旱災(zāi),國家用什么來救濟他們?
②諸侯國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譯文: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賄賂秦國上。
③國都,京城
例: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譯文:登上這座樓,就會有一種遠離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別人說壞話,滿眼蕭條,感傷到了極點而悲憤的情緒。
④地區(qū),地域
例:逝將去女,適彼樂國。(《碩鼠》)譯文:我發(fā)誓要離開你,去到那歡樂的地方。
⑤國事
例: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譯文: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
28.過,guò
(1)動詞
①走過,經(jīng)過
例: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譯文:雷霆忽然震響,原來是宮車經(jīng)過。
②勝過,超過
例: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促織》)譯文:一出門,穿著輕暖的皮衣,騎著高頭大馬,超過了世代做官的人家。
③拜訪,探望
例: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我有一個朋友在市井屠戶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車馬去拜訪他。
④到,來到
例:一日,大母過余。(《項脊軒志》)譯文:有一天,祖母來到我的書房。
⑤犯有過錯
例: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譯文:犯了錯誤能夠改正,是沒有比這再大的好事了。
⑥責備
例: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譯文:聽說您想要責怪他。
?、哌^時
例: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采草藥》)譯文:開過花以后再采,根的顏色就會暗淡難看。
(2)名詞,過失,過錯
例: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譯文:君子廣泛的學(xué)習,并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就會智慧通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3)副詞,過分,過于
例: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譯文:因為那里的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寫了這篇文章就離去了。
29.何,讀音一:hé
(1)代詞
①什么
例: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您來的時候帶了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
例: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譯文:您現(xiàn)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③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您漂亮極了,徐公怎么能趕得上您呢?
(2)副詞,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譯文: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島嶼高高地聳立在水邊。
(3)助詞,即今"啊"字
例: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孔雀東南飛》)譯文:車聲隱隱甸甸的響啊,兩人相會在大道口。
讀音二:hè
動詞,背、扛
例:爾牧來思,何蓑何笠。(《詩經(jīng)·小雅·無羊》)譯文:你的牧人來了,披著蓑衣,戴著斗笠。
30.胡,hú
(1)名詞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數(shù)民族,秦漢時多指匈奴
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譯文:匈奴人不敢南下來牧馬,六國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報仇。
②獸類頷下的垂肉
例:狼跋其胡,載疐(zhì)其尾。(《詩經(jīng)·豳風·狼跋》)譯文:老狼前進踩下巴,老狼后退絆尾巴
(2)代詞
①什么
例: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論積貯疏》)譯文:突然邊境發(fā)生緊急情況,數(shù)千百萬的士兵,國家用什么發(fā)給他們糧餉呢?
②為什么,怎么
例: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譯文:回去吧!家中的田園都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去?
31.或
(1)代詞,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例: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譯文:有人說:"六國交互滅亡,都是由于賄賂秦國嗎?"
(2)副詞
①也許,或許
例: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譯文:吳越一帶的人說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許能夠看見。
②有時
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送東陽馬生序》)譯文:有時遇到他發(fā)怒斥責,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回復(fù)他。
(3)連詞,如果,假如
例: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水經(jīng)注·三峽》)譯文:如果遇到皇帝有緊急命令宣召,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晚上就到了江陵。
32.疾,jí
(1)名詞
①病,指常病,輕病
例:寡人無疾。(《扁鵲見蔡桓公》)譯文:我沒有病。
②痛苦,疾苦
例: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譯文: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們的疾苦。
③毛病,缺點
例:必為有竊疾矣。(《公輸》)譯文:一定是有偷竊的毛病了。
(2)動詞
①患疾
例: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墓碑記》)譯文:他們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無聞,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厭惡
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譯文:君子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要得到卻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
例: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譯文:屈原痛心懷王視聽不明。
④痛恨
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齊桓晉文之事》)譯文: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國君的人,都想跑到您這里來申訴。
⑤妒忌,通"嫉"
例: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孫臏》)譯文:孫臏到了(魏國),龐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3)形容詞
①急速,快捷
例: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譯文:即使乘著快馬加者風也不如他快。
②強,猛烈
例: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勸學(xué)》)譯文:順風呼喊,聲音沒有加大,別人卻能聽得更清楚。
33.及,jí
(1)動詞
①追趕上
例: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譯文:懷王后悔了,(派人)追趕張儀,沒有追上。
②到,到達
例: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殽之戰(zhàn)》)譯文:到來滑國,鄭國的商人弦高將要到周去做買賣,遇到了他們。
③涉及
例: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觸龍說趙太后》)譯文:這些人當中離得近的禍及自身,隔得遠的禍害就會落到他的子孫身上。
④比得上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趕得上您呢?
⑤接近
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指南錄〉后序》)譯文:我接近死亡的情況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連詞,表并列,和,與
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荊軻刺秦王》)譯文: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們,都穿著白色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來送他。
(3)介詞
①和,同,跟
例: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譯文:宋公和楚國人在泓地作戰(zhàn)。
②趁著……之時
例: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觸龍說趙太后》)譯文:卻不趁著現(xiàn)在讓他為國立功。
34.即,jí
(1)動詞
①靠近
例: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詩經(jīng)·氓》)譯文:(其實)不是來換絲,而是到我這里來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
例: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書·蘇武傳》)譯文:昭帝登上帝位數(shù)年之后,匈奴同漢朝和親。
(2)副詞
①表時間的相連,相當于"立即""就""就要"
例: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譯文:項伯立刻進去會見沛公。
②加強肯定作用,相當于"就是"
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譯文: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親,那么,希望能分給我一碗肉羹。
(3)連詞
①表假設(shè)。相當于"如果""假設(shè)"。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如果不幸遇到方圓二三千里的旱災(zāi),國家用什么來救急?
②表讓步,相當于"即使""縱使""就算是"
例: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譯文:就算是捉到了兩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規(guī)格。
(4)介詞,表時間、地點,相當于"當""就在"
例: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譯文:項王當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35.既,jì
(1)動詞,完了,盡
例: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韓愈《進學(xué)解》)譯文:話沒有說完,在學(xué)生中就有人笑著說:"先生欺騙我啊!"
(2)副詞
①表時間的過去或動作的完成。已經(jīng),……以后。
例: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譯文: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還震懾著遠方異地。
②表時間或行為承接,"不久""一會兒""后來",有時"既而"連用
例: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譯文: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謀生,孤苦伶仃,我倆沒有一天分開過。
③表范圍。"全""都"
例:肴核既盡,杯盤狼藉。(蘇軾《赤壁賦》)譯文: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盤子亂七八糟的放著。
(3)連詞
①既然
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譯文:既然讓他們來了,就要讓他們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例: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譯文:三軍既迷惑又懷疑,那么諸侯進攻的災(zāi)難就到了。
36.間,讀音一:jiān
(1)名詞
①門縫,夾縫
例: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史記·管晏列傳》)譯文: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偷偷的看她丈夫。
②中間
例: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赤壁之戰(zhàn)》)譯文:驅(qū)使中原的士兵遠途跋涉,來到這江湖沼澤之間。
③期間
例: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譯文:在危難期間接受了任命。
(2)量詞,房屋的最小單位
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譯文:怎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寬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貧寒之士都遮蔽起來,讓他們都露出笑顏?
讀音二:jiàn
(1)名詞
①空隙
例: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譯文:那關(guān)節(jié)有空隙,而刀刃卻沒有厚度。
②機會
例: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后序》)譯文:到了京口,找到機會逃奔真州。
③(不多)時間
例: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譯文:扁鵲見到蔡桓公,站立了一會兒時間。
(2)動詞
①離間
例: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譯文:讒佞小人離間他們,可以說是處境十分困難了。
②參與
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譯文:有那些當官的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其中呢?
③間隔,隔斷
例: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譯文: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們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聯(lián)系。
④夾雜
例: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譯文:中間夾雜著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
(3)副詞
①表時間,有時,偶然
例: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幾個月之后,時不時有人偶爾提意見。
②表狀態(tài),從小路
例: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譯文:從驪山下來,取道芷陽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態(tài),秘密地,悄悄地
例:侯生乃屏人間語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侯生就屏退眾人,悄悄地對信陵君說。
37.見,讀音一:jiàn
(1)動詞
①看見,看到
例: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會見
例: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譯文:項伯立刻進去會見沛公。
③謁見,拜見
例:曹劌請見。(《曹劌論戰(zhàn)》)譯文:曹劌請求謁見(莊公)。
④召見,接見
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秦王坐在章臺宮召見藺相如。
(2)名詞
①見識,見解
例:汝真女子之見。(《失街亭》)譯文:你真是女人的見識。
②看見的東西
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譯文:進入的越深,前進就越困難,見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詞,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有所動作
例: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譯文:你既然這樣惦記著我,就希望你不久前來(接我)。
(4)介詞,表被動,相當于"被"
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想(把寶玉)給秦國,恐怕得不到秦國補償?shù)某浅?,白白地被欺騙。
讀音二:xiàn
動詞
①引見,使……見
例: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荷蓧丈人》)譯文:殺雞做飯給他吃,并讓自己的兩個兒子來見他。
②表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
例: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譯文:微風吹過,牧草低下身子,顯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38.解,讀音一:jiě
動詞
①剖開,特指解剖動物的肢體
例: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譯文: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開,脫去
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病梅館記》)譯文:毀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綁縛的棕繩。
③分開
例: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促織》)譯文:那小伙子非常驚駭,急忙把它們分開,使它們停了下來。
④解釋,解答
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播道理,講授學(xué)業(yè),解答疑難的。
⑤理解
例: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譯文:有了疑難問題不向老師請教,那些疑難問題最終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荊軻刺秦王》)譯文:如果有這樣一句話,既可以解除燕國的災(zāi)禍,又可以報您的仇,(您將)怎么樣?
讀音二:xiè
動詞,緩和,消減
例: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譯文:太后(憤怒的)神色稍微緩和了一些。
39.就,jiù
動詞
①趨,赴
例:臣之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yīng)該處死,請讓我走到湯鍋里去。(意即"請讓我受湯鑊之刑")
②靠近,接近
例: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所以木料用墨線量過就能使它更直,金屬的刀劍放到磨石上去磨就會鋒利。
③上(車、路)
例: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刺秦王》)譯文:荊軻于是上車離去,始終沒有回頭。
④赴任
例: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譯文:被推舉為孝廉沒有去,連續(xù)被官府征召也沒有到任。
⑤擔任
例: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能施展才能就擔任職務(wù),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來。
?、蕹删?/p>
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禮賢下士的名聲,所以讓您的車馬長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咄瓿桑晒?/p>
例: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譯文:交替著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40.舉,jǔ
(1)動詞
①舉起,抬起
例: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我的力量足以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舉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
例: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譯文:我不能拿著全吳的土地,十萬軍隊,去被別人控制。
③舉出,提出
例:聊舉數(shù)人以訓(xùn)汝。(《訓(xùn)儉示康》)譯文:姑且列舉幾人來教訓(xùn)你。
④舉行,施行
例: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譯文:現(xiàn)在逃跑是死罪,舉行起義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領(lǐng)
例: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譯文:陳勝吳廣的一聲喊叫,函谷關(guān)就被攻下來了。
?、尥扑],選拔
例: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譯文:被推舉為孝廉沒有去,連續(xù)被官府征召也沒有到任。
?、呱?/p>
例: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譯文: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進。
(2)形容詞
①全,合
例: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譯文:非常高興,用籠子裝回來,全家慶賀。
②盡
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譯文:殺人惟恐不能殺盡,對人用刑惟恐不能用盡酷刑。
(3)名詞,舉動
例: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譚嗣同》)譯文:榮祿的密謀,全在于天津閱兵的舉動。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xué)姐學(xué)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