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2015年高考歷史抓分訓練題:古代中國的商業(yè)經濟及經濟政策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湖北高考網(wǎng)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抓分訓練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選擇題
1.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態(tài),為宗族的組織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教勢力賴以生存的基礎是( )
A.商品經濟 B.自然經濟
C.君主專制制度 D.中央集權制度
解析 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分析,可排除C、D兩項,商品經濟下人員的流動不利于宗族聚居的村落形成。
答案 B
2.史書記載:唐朝后期長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輻輳(集聚),遂傾(超過)兩市,晝夜喧嘩,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材料中沒有反映出( )
A.長安城商業(yè)的發(fā)展突破了兩市的范圍
B.崇仁坊成為唐朝政府新設立的商業(yè)區(qū)
C.崇仁坊成為長安城中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
D.長安城商業(yè)的發(fā)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答案 B
3.____商人開店可以隨處選擇地點,城市內手工作坊很多,街道兩旁商店、客棧、貨攤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熱鬧。營業(yè)時間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曉市”,交易數(shù)額巨大,“動輒千萬”。本段話描述的現(xiàn)象最早出現(xiàn)在( )
A.漢代長安 B.唐代洛陽
C.北宋東京 D.元朝大都
解析 可以隨處選擇地點,故已經突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因此是在宋朝。
答案 C
4.陜西民謠:“我有一只小毛驢,我從來也不騎。有一天我心血來潮,騎著去趕集。我手里拿著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嘩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這個“集”在宋代應屬于( )
A.城市 B.都市 C.草市 D.夜市
解析 集市,農村或小城鎮(zhèn)中定期舉辦的買賣貨物的市場。
答案 C
5.盛澤鎮(zhèn),……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yè),始稱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與昔。綾綢之聚亦見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此類江南亦不止一地。上述材料表明(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B.江南手工業(yè)發(fā)展日益迅速
C.棉紡織業(yè)發(fā)展超過絲織業(yè)
D.明清江南工商業(yè)市鎮(zhèn)發(fā)展
解析 從材料信息“嘉靖”、“乾隆”表明所反映的時期為明清時期。從“盛澤鎮(zhèn),……以綾綢為業(yè)”、“此類……江南不止一地”反映的是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發(fā)展。
答案 D
6.明朝時“北土廣樹藝而昧于織,南土精織而寡于藝,故棉則方舟而鬻于南,布則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當時的一名大布商,你會選擇以下哪些經營方式?( )為了安全和方便,搭乘輪船進行長途販運 和同鄉(xiāng)布商結伴北上販棉,南下購布 為了節(jié)省成本和獲取更多利潤,將棉花直接交給松江織戶加工,支付一定薪酬少部分貨物在國內異地銷售,大部分貨物雇船運往東南亞銷售
A.船運 B.貿易
C.自用 D.海外
解析 材料說的是:北方生產棉花,南方善于紡織,所以可以;明朝時已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所以也可以;不對,當時沒有輪船;也不正確,當時明朝后期實行海禁政策。故選C項。
答案 C
7.有學者認為,18世紀中后期的西方“選擇了海洋”,中國“選擇了陸地”。“選擇了陸地”是指中國( )A.忽視海防的重要性 B.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
C.加強發(fā)展陸路交通 D.奉行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 西方選擇了海洋,指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通過海上路線,瘋狂對外殖民擴張,中國選擇了陸地,則指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嚴格限制外國人來華,嚴格限制中國人出海。
答案 D
8.《后漢書·王符傳》:“舉俗舍本農,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為巧,充盈都邑,務本者少,游食者眾。”面對此景,統(tǒng)治者應該采取( )A.閉關鎖國政策 B.重農抑商政策
C.中央集權制度 D.郡國并行制度
解析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務農者少,而經商者、游手好閑者居多,面對此情況,統(tǒng)治者應該采取重農抑商政策,故選B。
答案 B
9.1832年6月,一艘英國商船駛抵寧波,對中國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結合時代特征判斷,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 )A.中國人對英國造船技術感興趣并效仿
B.地方官因寧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駛離
C.船上商品通過寧波合法轉售到內地
D.地方官因《南京條約》而同意其請求
解析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前,清朝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廣州一地,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答案 B
10.下面是我國古代某地區(qū)居民的職業(yè)結構表
職業(yè) 自耕農和地主 佃農 工場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這里的“某地區(qū)”應該是( )A.漢代江南地區(qū) B.唐代關中地區(qū)
C.宋代太湖地區(qū) D.明代蘇杭地區(qū)
解析 從圖表中的“工場主”可知當?shù)爻霈F(xiàn)資本主義萌芽,此情景出現(xiàn)在明代蘇杭地區(qū)。故選D。
答案 D
11.下列所體現(xiàn)的思想不同于我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經濟政策的是( )A.“農為天下之本,而工賈皆其末也”
B.“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D.“士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
解析 A項體現(xiàn)了重農抑商、重本抑末的思想。B項體現(xiàn)了黃金不如衣被,體現(xiàn)了視商業(yè)連衣服被子都不如的蔑視思想。C項體現(xiàn)了重農抑商政策。D項中儒生蔑視工商業(yè)但不能“妄議抑之”說明反對儒生蔑視的態(tài)度。
答案 D
12.《東京夢華錄》載:(汴京)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這表明宋代( )A.城市商業(yè)功能日益增強
B.金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
C.主要交易商品為絲織品
D.房屋建筑業(yè)水平不斷提高
解析 從材料相關信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反映出交易的商品種類;“每一交易,動即千萬”反映交易的規(guī)模大,能全面反映出材料信息的只能是A項。B項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排除;C項也片面,材料只舉出了“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并不能說明主要交易商品為絲織品;D項從材料中也難以看出。
答案 A
二、非選擇題
13.有學者認為所謂的現(xiàn)代文明的過程,就是一個以科技為基礎的“工商文明”戰(zhàn)勝或者說取代以傳統(tǒng)農牧業(yè)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耕文明”的過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里仁》
“存天理,滅人欲”。
——《朱子語類》卷十三
“愿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左趾,沒入其器物??げ怀鲨F者,置小鐵官,便屬在所縣。”
——桑弘羊《鹽鐵論》
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明朝嘉靖(1522~1566)則規(guī)定:“查海船但雙桅者,即捕之,所載即非番物,俱發(fā)戍邊衛(wèi)。”
材料二 18世紀的英國,正在孕育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后世稱之為“工業(yè)革命”。持續(xù)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了對商品的需求;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了英國人普遍的認識水準,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化國家,開創(chuàng)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并建立起一個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引領著世界的發(fā)展。
——摘編自《大國崛起》
(1)依據(jù)材料一,分析阻礙中國古代商業(yè)發(fā)展的因素。
(2)依據(jù)材料二,歸納英國“引領著世界的發(fā)展”的工商業(yè)文明的內涵。
(3)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這位學者提出的觀點。(要求:觀點理解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中的三段材料分別從思想、政策兩個方面歸納。第(2)問,注意關鍵信息“工業(yè)革命”“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等,從工業(yè)、科技、經濟體制等方面 。第(3)問,是開放型問題,言之有理即可,但敘述要全面,按問題要求答題。
答案 (1)儒家思想“重義輕利”的觀念,求利成了“小人”與卑鄙的標記;封建政府推行鹽鐵專賣制度,與民爭利;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等(若答重農抑商政策可酌情給分)。
(2)工商業(yè)文明內涵:以科技為基礎;工業(yè)化(工業(yè)革命);市場化(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4.下表是某中學在歷史研究性學習課上,三個研究小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結論。
組別 材 料 結 論 甲組 廢除丞相以后相當于丞相地位的官員享有權力范圍的變化職位所享有權力范圍明代中葉以后
內閣
明代中葉以后
首輔
擁有票擬權,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受到挑戰(zhàn)
首輔
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乙組 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丙組 永樂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たh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fā)“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四十華里,并且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違者死無赦。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禁絕一切海外貿易 (1)上述三組結論,哪一組有明顯錯誤?試闡述你的理由。
(2)其余的兩組結論,哪一組可以從材料直接推導出來?哪一組不能從材料直接推導出來?請分別說明理由。
(3)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正處于資本主義的前夜”,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當時中國未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
解析 本題考查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解答的關鍵是理解“閉關鎖國”的含義,“禁絕”和“限制”是不同的概念;第(2)問,甲組中的材料說明相當于丞相地位的官員權限下降,能夠推導出材料中的結論,乙組材料中沒有關于雇傭關系產生的信息,因此,無法得出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信息;第(3)問,注意從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丙組: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不是禁絕,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甲組可以從材料直接推導出來;明朝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都是中樞機構,無決策權,進一步強化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乙組不能從材料直接推導出來;圖片材料只能反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的標志是雇傭關系出現(xiàn)。
(3)
①經濟:自然經濟占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yè)的整體發(fā)展階段。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統(tǒng)治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思想:理學和心學占據(jù)正統(tǒng),批判理學的新思想沒有發(fā)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外交:實行“閉關鎖國”,長期與世隔絕,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打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的正常發(fā)展歷程。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